跌倒是 65 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住院的主因,通常是未注意室內環境,發生在轉位(例如從坐到站)、爬樓梯、障礙物絆倒、遇濕滑倒等等造成。為預防跌倒事件發生,上下樓梯的衛教通常有如下重點: 1. 樓梯要有扶手,階設計適當邊緣明顯線條光充足。 2. 若使用手杖行走,上下樓梯時優先使用樓梯扶手支撐。 3. 無樓梯扶手時,或非較有力氣的肢體則可以使用下方式上。 南部許多透天厝,可能是因為怕淹水的關係,一樓的地面常會架高設計,架高後的地面跟外面地面就會存在高低差,如此一來就會在通往室內外的空間設計幾階的樓梯,而這種樓梯通則是相對寬且邊旁沒有牆壁,在相對寬又無牆壁的距離下,上下樓梯時如果沒有抓握的東西,對於長輩來說,有潛在性的跌倒風險。 案主家的後門,門外連接的空間為車庫,所以常從這進出,只是總共五階樓梯的高低差大約足約90cm,每次長輩走上走下,有一邊沒有扶手或欄杆,總是讓家屬擔心,萬一不小心沒踩穩跌下來,受傷總免不了。 要在沒有牆壁邊的樓梯安裝扶手,需要立柱腳支撐,本案例一端有牆壁可固定,延伸的扶手部分便需要以立炷固定於地面上,固定的方式可以選擇打釘在地面上,只是因為長期搖晃久了或地震影響,立柱部分會產生鬆動搖晃。所以本案例以地面洗孔,將立柱以水泥固定於地面下,經驗上相對較持久穩固。 安裝好的立柱扶手,讓長輩在上下樓梯的時候,可以抓握一邊支撐,就算不小心沒踏穩,有可以當欄杆依靠,家屬放心許多。
根據研究顯示,身體活動可維持較低的BMI和胰島素,促使大腦灰質結構更加完整。因此,專家提醒高齡族群,可透過步行、健走等增加日常身體活動,以幫助身體代謝功能維持。《健康網》 過65歲肌肉就會快速流失!關節退化、肌肉萎縮伴隨肌少症。隨著年紀大,不同的身體狀況需要評估對應的活動,但很多長輩覺得老了就是該多休息,但是,身體其實是"用進廢退"的狀況。越不動,越不用,老化的更快。換個心態,能動多動就是福氣,搭配適當的活動可減緩退化。 阿嬤雖然已經80好幾,在自己的透天厝,每天活動都要上上下下忙內忙外,尤其是喜歡種種花草。只是看在女兒眼裡,處處都是危險,深怕一個不小心就發生跌倒意外。在與案家女兒討論後,進行環境改善,在阿嬤生活的動線上安裝扶手提供支撐。 一般來說,垂直的上下除了扶手外還有電動升降椅的選擇,但水平的移動仍然還是以扶手提供支撐,長輩的退化會有階段,當還能移動走動時,就建議安裝扶手提供支撐來降低跌倒意外發生,畢竟能動多動都是福,在還能動的時候就不讓長輩動,退化得更快。 阿嬤平時多在開放的一樓空間活動,看看電視、吃吃東西,也都會有人陪伴照顧,要休息的時候上二樓房間,一樓有庭院、四樓有陽台,都是阿嬤會花時間種種花草的地方,所以在動線上要安裝一樓空間進出的水平扶手、二樓到四樓的樓梯扶手,讓阿嬤進進出出、上上下下都有扶手可握。 施工的過程中, 阿嬤就上上下下很多次,喜歡多動都是好,我們盡快安裝好扶手,讓阿嬤的每次活動都更安全。與訂製規格扶手不一樣的地方,是每個人家中的樓梯空間不同、高度、寬度都不同,所以要根據實際空間進行裁切組合安裝扶手,最重要的是在長輩移動的動線上,盡量讓扶手連續不中斷,這樣長輩可以手握扶手滑行,因為每一個分段放開手去抓握下個扶手, 都是跌倒的風險。
公共場所尤其是老舊透天厝,當初並無規劃完整的電梯空間,當沒有電梯時上下樓就只能靠走樓梯,但是對於上了年紀的長輩來說,爬樓梯就是一件苦差事,尤其是暴露在跌倒的風險中。老舊樓梯通常有兩個缺點:(1)僅有內側扶手與不易抓握。(2)梯面止滑效果不佳。這些缺點讓公共場所的上下樓安全堪慮。 本案例為教會,已坐落於該地點十數年,惟因舊透天厝無電梯設計,教會成員與參與民眾上下樓都爬樓梯,隨著年紀大的長輩反應上下樓梯不易的問題,故討論進行改善。 原先的樓梯僅有內側樓梯扶手(木扶手過寬,不易滿握),另一牆邊則無扶手可抓握,如果遇有方向性上下樓(例如:偏癱)則會有困難,且樓梯原有的嵌入鋁止滑條因年代久遠,表面已光滑低摩擦力,止滑效果不佳。與案主討論後,決定使用可替換式PVC踏面鋁止滑條直接覆蓋於原梯緣的止滑條上,省去拆除的工時與費用。並於牆壁側安裝連續樓梯扶手。 安裝新鋁止滑條進行施工固定,使用可替換式PVC踏面的好處:將來表面PVC膠條如果已磨損止滑效果不佳時可以隨時替換。 接續施工樓梯扶手,原則為連續不中斷,但是遇牆壁凹角過小處,只能被迫分段。連續扶手的好處:上下樓梯時可以一直抓握前進不用放手,因為每一次分段放手重新抓握都是一次跌倒的風險。
|
照護誌
使用高品質輔具,提升照護品質 月份
三月 2025
分類
全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