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踝關節韌帶扭傷及骨折、骨裂是常見的傷症之一,一般需要接受固定保護的處理,傳統使用石膏來固定,但石膏容易造成皮膚長時間密不透風,衍生痕癢問題,且石膏潮濕會軟化變形,需保持乾燥,造成洗澡困難,所以除了石膏以外,還有其他更舒適、相對好的選擇,那就是足踝護具【復健鞋】。 復健鞋穿脫容易、快速,隨時可以脫下,皮膚不會長時間被包覆,因此不會有搔癢問題,且洗澡較輕鬆方便。而復健鞋的內襯襪套設計上能夠擦拭水洗,相對乾淨衛生。如有充氣功能,可加強包覆及固定、幫助加壓消腫。透過充氣及洩氣的調整,能隨時保持良好固定及舒適性。若有後續復健需求,選擇踝關節角度可調整的復健鞋,可依據醫師指示限制踝關節活動角度。也有相關文獻指出,使用復健鞋的平均復原時間較上石膏短,所以使用復健鞋能較快的恢復。 案主施媽媽因為騎車意外造成雙腳踝粉碎性骨折,開完刀後先需要一段時間養傷帶傷口好,接續進入復健期,年輕人可能復健一兩個月就恢復,上了年紀的長輩,常常復健期要長達半年才能完全恢復。最重要的是,在養傷及復健期中,都需要保護受傷部位,不要再造成二次傷害,所以需要保護措施。 此款復健鞋有分尺寸,穿脫都是用魔鬼氈,所以都可以調整鬆緊,穿上後可以中間專利氣球充氣完整包覆腳踝並固定角度保護,要脫下鞋前也可先洩氣後好脫下鞋子。當要行走或進行復健活動前,穿上復健鞋保護,踩踏活動更安心。
家中浴廁常見兩個主要問題:(1).門檻過高造成跨越困難,或便盆椅進出障礙。(2).地面地磚因用水而濕滑,造成跌倒風險。 進行浴廁改善時建議一併處理,當門檻與全地面地磚打除後,後續進行泥作作業時可以重新拉地面洩水角度,讓排水排得快,自然不會有積水,減低因水濕滑而滑倒,更重要沒有積水相較不會產生漏水問題,再加上高低差施作斜坡與內地面都可貼上防滑地磚, 增進安全。 案主雙下肢無力,目前行走使用單拐,近期因進出浴廁跌倒,主因是浴廁濕滑且無扶手,案家希望進行環境改善以增進安全。 與案家討論後,主要浴廁預計進行如下的改善:
拆除浴缸、打除門檻與全地面,進行泥作與貼磚,地面與斜坡都使用防滑地磚,提高止滑效果。因高低差有12cm,外面空間足夠,故斜坡施作拉長到70cm(通則抓1:6)。拆除完浴缸後,整體空間增大,以後要推便盆椅進來洗也不是問題。 更換面盆後,安裝進出門檻扶手、馬桶邊L型扶手、面盆扶手、淋浴扶手,及壁掛式沐浴椅。改善完成後,如廁、盥洗都有支撐,提升安全。 與案家討論後,臥室內浴廁預計進行如下改善:
打除門檻與全地面,進行泥作與貼磚,地面與斜坡都使用防滑地磚,提高止滑效果。因高低差有10cm,但臥室空間不大,故斜坡施作僅拉至40cm。 更換面盆後,安裝面盆扶手、淋浴扶手,及壁掛式沐浴椅。改善完成後,如廁、盥洗都有支撐,提升安全。
|
照護誌
使用高品質輔具,提升照護品質,居家照護無障礙 月份
四月 2025
分類
全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