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老人照顧老人,是台灣老齡化社會的一種現象。」目前全台80萬長照人口有高達30萬人由家屬自行照顧情況,年紀大的人照顧年紀大的人已是台灣長照的趨勢。長輩70~80歲,兒女通常也40~60歲,年紀大需要照護,步入中年隨時來一個狀況,也可能就變成需要人照顧。 目前台灣家庭平均人口數不到3人,對於家中成員有24小時照護需求的家庭,家裡根本沒有多餘人力,只好選擇購買機構住宿型長照服務,但龐大的經濟負擔花費,壓的家中剩下成員喘不過氣,多了解政府提供的補助資源,可減輕照護的經濟壓力。 蔣奶奶已年過八旬,唯一的兒子五十多歲,原本經商的家庭,在前幾年兒子腦中風後一切都變了。目前蔣奶奶和讀國中的孫子住在一起生活,但這樣的家庭結構,實在無法好好照顧兒子,只好把兒子送到機構接受專業照護,對已經是低收入戶的家庭,負擔無疑是雪上加霜。 身體不算硬朗的蔣奶奶,每天騎車到住家附近的機構看兒子,那天路過一家碗粿店,順便買了一個碗粿,探望兒子時邊餵他吃。由於剛入住機構,還沒有自己的輪椅可用,只好先使用公用輪椅,經機構主任聯繫我們,立即到機構了解蔣奶奶情況,便著手協助蔣奶奶申請輔具補助,目前領有身障手冊且住在機構接受照顧,可向社會局申請「身障輔具補助」,申請輪椅及輪椅座墊的補助。 透過身障輔具補助申請躺式輪椅+輪椅坐墊,除減輕購買負擔外,這組合很適合機構型的照護。每天早上起床後,從早餐開始便坐在輪椅上,直到中午用餐完由看護照護上床午睡,下午起床後,又坐在輪椅上進行下午活動,直至傍晚晚餐後,才上床休息,整天坐在輪椅上的時間不算短,利用躺式輪椅可變換姿勢,搭配醫療級輪椅座墊,分散臀部長時間乘坐集中受壓所產生的不適,讓受照護者不至於坐在輪椅上變成一種酷刑。
隨著年紀的增長,會對自己長時間居住的地方懷有很深的情感,可能的話,在自己長久居住的地方過老後生活最理想,是最親切的地方。但最親切熟悉的地方,屋內的走廊、廁所、浴室等空間均採健康者的基準,要改變這些設計有相對很多的困難,老實說在這樣地方過高齡生活,內心多少有些不安。父母的身體隨著高齡化變衰弱,上樓梯會踏空腳步,也會因1~2公分的高低差而跌倒。為了高齡的長輩,務必早日開始「準備高齡生活需要的家」。 羅嬤嬤已高齡80有餘,邁向9字頭,中度失智,在我過去接觸許多的失智長輩,多半情緒不穩定。我已來過好幾次,雖然羅嬤嬤每次不記得我,但她總是一臉的笑臉,更厲害是還能嚼食物,經我了解後才知道,羅嬤嬤是虔誠的佛教徒,每天早晚的修課念經,已持續N年,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福報吧! 這裡已經住了幾十年,是羅嬤嬤很有情感的地方,樓下是早市,每天晨課完畢,總要去陽台望望外面,然後由外勞攙扶下樓去逛逛,跟幾十年鄰居打打招呼,日復一日。正因為上了年紀,腳步不穩,已在家中跌倒過兩次,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再發生,家屬找到我們,進行住家無障礙的改造討論施工。 因為面盆與馬桶水箱距離過近,無法安裝面盆扶手,故更換面盆方便安裝面盆扶手,提供盥洗時站立的支撐。 浴廁門檻形成的8公分高低差容易有產生絆倒的風險,進行門檻剃除,並打造洗石子延伸緩坡,同時具止滑效果,。 進出陽台頻繁,落地窗凸起的防水檔片也有絆倒的風險,故將之切除,並磨平表面避免粗糙擦傷。 落地窗門檻形成形成的高低差於進出陽台時,有絆倒的風險,室內以組合式的斜坡磚消彌高低差,因為是軟性,具安全性也好移動打掃整理。 最重要的是在生活起居移動的動線上,於走廊上及浴廁內安裝扶手提供行走及如廁時的支撐。扶手與扶手間的距離,實際依長輩的身形與實際使用狀況調整。 早上羅嬤嬤起床到房間內廁所盥洗,然後經過走廊到客廳做早課,早課完畢一如往常地到陽台感受樓下熱鬧早市的氛圍,再由外勞陪伴著下樓逛逛買買東西,回家後由外勞準備中餐,中餐後又經過走廊回到房間內午休:這是羅嬤嬤每天簡單生活一部分,而這樣簡單的生活,有羅嬤嬤的信仰、有家人的愛護,是平凡但令人羨慕的平靜生活,我們有幸參與這樣生活的協助。
|
照護誌
使用高品質輔具,提升照護品質 月份
六月 2024
分類
全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