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的既有公共建物,因空間使用久了,需要加強改善環境設施,以達環境安全避免公共意外發生,更需進一步考量到身心障礙者的便利使用。常見需要加強的項目除了扶手提供支撐外,最重要的莫過於地面的防滑措施,室內公共環境常見的意外通常不外乎跌倒、滑倒,除了改善空間及指引外,行進動線上的相關地面都應該加強防滑措施。 舊建物的水磨石樓梯常於梯面施作鋁面止滑條,以增加踩踏的止滑效果,隨著使用時間拉長,鋁面止滑條慢慢磨損變光滑,如果遇到雨天,行人帶著雨傘或鞋子拖著水進室內,水殘存在光滑金屬面上,一不注意就容易滑倒造成意外。 本案例單位原樓梯看的出來已經年久,原鋁面止滑條經年累月使用,表面已不復良好止滑效果。民眾洽公進進出出,有滑倒意外的安全疑慮。 與案主討論後決定施作「可替換式PVC踏墊止滑條」,好處是可直接安裝基座覆蓋在原鋁止滑條上,省去泥作作業與費用,而表面的PVC踏墊是可替換的,當踏墊磨損不復止滑效果時,更換省時、相對省費用。 安裝止滑條後的梯面,使用黃色踏墊,提醒行人踩踏注意,基座立體微凸,也讓踩踏的行人於實際踩踏時,加強踩踏警覺。 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內,公共建物的樓梯梯級終端需設置警示設施,便利身心障礙民眾使用。本案使用與梯面同寬金鋼砂止滑踏墊,以不同材質讓地坪感受不同與清楚辨識。 施作可替換式PVC踏墊止滑條,可視需要與梯面同寬,或是僅覆蓋原鋁面止滑條,費用當然會相對少些。
騎樓通路上,遇到有高低差的地方,通常設置坡道彌平高低差,便利行人與身心障礙者使用,於建物無障礙設計相關法規中「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」有明確規定可參考,包括坡道寬度、坡度、地面、標示等。因法規與時俱進會逐步修改,但舊建物有時因為空間限制,很難依照新修改規範進行改善,仍有「既有公共建物無障礙設施替代改善計畫」可參考。 公共建物的環境需要考量相關無障礙設計,且因為規範與時俱進的修改,所以不是二、三十年前作完就沒事了,本案中的舊坡道於多年前配合規範設置,因使用已久破損鬆動有安全疑慮,當車地面落差高故施作坡度較長,影響門口車輛進出,後續因地面施作高度改變(高低差變小),日前編列預算重新施作無障礙坡道,主要考量行人安全、便利。 原無障礙坡道年久已破損,且扶手當初打釘固定於地面已搖晃鬆動,行人或身心障礙者若以扶手支撐,不夠穩定有安全疑慮,所以要重新施作無障礙坡道,搭配已改變的地面高度,並安裝新的坡道扶手。 拆除完舊扶手,計算好要重新施作的斜坡斜度,先進行打除作業。 接續施以泥作來完成斜坡打底,塑型出新斜坡道。在既有建物的無障礙規範中,提供了無障礙坡道的長度比例參考,因應改變後的地面高度,重新打造斜坡道。 因為公共坡道會有需多行人行走,為達到防滑,故於坡道表面施作抿石子,輔以止滑條來增強止滑效果。止滑條有多種形式,本案中施作「嵌入式止滑條」,讓坡道表面保持平整,避免表面高低起伏。 於止滑條基座安裝「可替換式PVC踏墊」,以提升防滑效果,日後方便更換,節省費用。 安裝坡道扶手,為提升耐久,將坡道洗孔結合水泥固定扶手,相對於打釘固定更耐久不易鬆動。 重新打造的無障礙坡道,銜接新的地面,坡道表面加上止滑條提升防滑效果,兩邊裝設坡道扶手,便利長者或身心不便的行人使用,安全便利。
一般來說下雨天,路面上有水都會影響到機車輪胎的抓地力,機車會打滑就是因為輪胎瞬間失去了抓地力,打滑現象大多發生在車速過快時又緊急煞車,所以下雨天時:盡量放慢騎乘車速、避免將煞車一次煞倒底、避免騎行在標線或水溝蓋上,都是避免發生輪胎打滑的方式。 案主社區的機車車道為抿石子坡道,經年累月後,中間常騎乘行走的部分,石子磨的圓潤加上油汙灰塵堆積,一遇到下雨天,機車車輪帶著雨水流下分佈在表面,車道就變得濕滑,而金屬水溝蓋表面一遇到水,更是沒有止滑力,機車下坡道接著經過水溝蓋,只要不小心輪胎打滑一個嗆司就摔出去了,社區已經發生好幾個意外案例。 經與管委會討論後,決定於車道上安裝止滑條,利用止滑條的止滑及凸起警示作用,讓機車騎士減速。於水溝蓋表面施作EPOXY環氧樹脂塗料,樹脂類塗料本身固化後具有良好止滑效果,機車輪胎帶水經過水溝蓋時比較不會打滑。 為了於水溝蓋表面施作EPOXY環氧樹脂塗料,除了調製塗料,並清潔施做表面,先於表面施作底塗,作為介質牢牢抓住施做表面,增加耐用。 於施作過底塗的水溝蓋表面,繼續施作EPOXY塗料,混和石英砂加強表面粗糙以增加止滑效果,施做完靜待表乾後方能踩踏,施作EPOXY後的水溝蓋表面已具有良好止滑力。 接續於車道上安裝止滑條,突起的止滑條除了有止滑效果,也有警示作用,提醒經過的機車要減速。止滑的施作不是只有固定方式,能達到增加安全都是好。
|
照護誌
使用高品質輔具,提升照護品質 月份
三月 2025
分類
全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