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時候,人們總以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,其實不然,有時居家環境常見的門檻或地面電線,都有可能因高齡者的活動能力減弱,而變成居家環境的危險因子。根據調查超過半數的高齡者載家曾發生意外,而其中又以「跌倒」為最常見造成高齡者意外死亡之主因。研究指出一般居家住宅最常見的問題分別為:(1)居住空間狹窄。(2)浴室廁所使用不便。(3)地面滑。(4)日照不良、通風不佳等問題;而高齡者容易在家發生跌倒的地方以門檻、樓梯、浴室、廚房為最多。 因此,為因應高齡者身心機能的改變,打造無障礙居家生活環境的目的,是希望藉由控制與調整外在的環境,增進高齡者居家活動時的獨立性及方便性,並預防高齡者活動時發生意外,或使用不當造成二度傷害。同時希望減少環境阻礙,減輕照顧者的負擔,增進照護的便利性與安全性。 王伯伯是公務人員退休,目前80多歲由女兒居家照顧,這兩年身體狀況較差,本來臥房在二樓,因為要上下樓梯,故將臥床移下來至一樓客廳,生活起居大部分時間都在一樓,減少上下爬樓梯的次數,但仍避免不了要到二樓的浴室盥洗,每次由照顧者攙扶上樓,總免不了折騰一番。目前的房子是40年的透天厝,在照護上存在許多障礙,例如進出門雖然由看護攙扶,但王伯伯要跨過稍有高度的門檻,總是有些困難,更何況有時要推輪椅進出,門的確造成許多的不便。仍有,洗臉台沒有輔助支撐讓人不放心、雙膝無法於如廁時順利在馬桶上起身蹲下、連接至廁所要通過廚房沒有扶手支撐。。。都造成照護上的障礙。 女兒找上我們,南部地方透天厝多,這方面我們已經有許多的改造經驗,經由與女兒溝通討論照護內容的動線與障礙後,規劃丈量後安排施工,並協助申請「長照2.0: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補助《更多資訊按我...》」,經由改造住宅,讓照護上更方便,結合無障礙補助,也減輕經濟負擔。 大門的門檻除了會進出有絆倒的風險,也會影響輪椅進出,故將門檻剃除,改為洗石子的緩坡,進出無障礙。 位於一樓的廁所,是每天都會使用如廁的地方,高達10cm的門檻,進出會有絆倒的風險,剔除門檻後改以洗石子緩坡,也具止滑效果。 經由廚房至廁所的動線上,安裝水平扶手,提供行進至廁所時的支撐。平時也可以當成復健用的扶手,讓長輩多練習多運動。 面盆崩壞造成意外傷害的新聞頻傳,主要是年久失修的面盆,如支撐不良,又加以按壓,都可能造成崩裂,於面盆四周加裝面盆環形扶手,避免長輩安壓面盆,提高安全性。 傳統門片占空間,再加上長輩握力變差,喇吧鎖相對菲力轉動,故拆掉門片,改造成水平百頁拉門,拉開不費力,進門空間增大,方便將來用帶輪便盆椅進出。 連接一二樓的樓梯,裝設樓梯扶手,提供長輩上下樓時的支撐,讓長輩的活動空間,不侷限只能在一樓。 主要使用的浴室,考量長輩會在浴室進行盥洗、泡澡、如廁,在面盆四周加裝面盆扶手;在浴缸旁加裝水平扶手,提供泡澡時抓握的安定感;在馬桶旁加裝活動扶手,提供如廁時蹲下及起身的支撐;最重要的是,地面施作防滑,避免因地面潮濕造成滑倒意外。
隨著年紀的增長,會對自己長時間居住的地方懷有很深的情感,可能的話,在自己長久居住的地方過老後生活最理想,是最親切的地方。但最親切熟悉的地方,屋內的走廊、廁所、浴室等空間均採健康者的基準,要改變這些設計有相對很多的困難,老實說在這樣地方過高齡生活,內心多少有些不安。父母的身體隨著高齡化變衰弱,上樓梯會踏空腳步,也會因1~2公分的高低差而跌倒。為了高齡的長輩,務必早日開始「準備高齡生活需要的家」。 羅嬤嬤已高齡80有餘,邁向9字頭,中度失智,在我過去接觸許多的失智長輩,多半情緒不穩定。我已來過好幾次,雖然羅嬤嬤每次不記得我,但她總是一臉的笑臉,更厲害是還能嚼食物,經我了解後才知道,羅嬤嬤是虔誠的佛教徒,每天早晚的修課念經,已持續N年,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福報吧! 這裡已經住了幾十年,是羅嬤嬤很有情感的地方,樓下是早市,每天晨課完畢,總要去陽台望望外面,然後由外勞攙扶下樓去逛逛,跟幾十年鄰居打打招呼,日復一日。正因為上了年紀,腳步不穩,已在家中跌倒過兩次,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再發生,家屬找到我們,進行住家無障礙的改造討論施工。 因為面盆與馬桶水箱距離過近,無法安裝面盆扶手,故更換面盆方便安裝面盆扶手,提供盥洗時站立的支撐。 浴廁門檻形成的8公分高低差容易有產生絆倒的風險,進行門檻剃除,並打造洗石子延伸緩坡,同時具止滑效果,。 進出陽台頻繁,落地窗凸起的防水檔片也有絆倒的風險,故將之切除,並磨平表面避免粗糙擦傷。 落地窗門檻形成形成的高低差於進出陽台時,有絆倒的風險,室內以組合式的斜坡磚消彌高低差,因為是軟性,具安全性也好移動打掃整理。 最重要的是在生活起居移動的動線上,於走廊上及浴廁內安裝扶手提供行走及如廁時的支撐。扶手與扶手間的距離,實際依長輩的身形與實際使用狀況調整。 早上羅嬤嬤起床到房間內廁所盥洗,然後經過走廊到客廳做早課,早課完畢一如往常地到陽台感受樓下熱鬧早市的氛圍,再由外勞陪伴著下樓逛逛買買東西,回家後由外勞準備中餐,中餐後又經過走廊回到房間內午休:這是羅嬤嬤每天簡單生活一部分,而這樣簡單的生活,有羅嬤嬤的信仰、有家人的愛護,是平凡但令人羨慕的平靜生活,我們有幸參與這樣生活的協助。
自己的家,原本認為是安全的家,卻出乎意料的潛在著許多風險。當身體變成不方便的時候,不得不驚訝原本舒適的家,卻存在著許多障礙的事實。年紀大的長輩雙膝退化,住家中到處是高低差,都有跌倒的風險,這樣的住家環境真是不能讓人達到年老後繼續住下去的願望。要讓即使到了身體跟心理皆不能如己意般的運作時,也能很親切的住家環境,具有幾個特點:
方嬤嬤年過80,身體活動力尚可,住家以前因為淹過水而重新改高的地板,反而跟浴廁地板形成了一個將近30cm的高低差,已經超過一個正常樓梯階的深檻。方嬤嬤因為雙膝的退化,每次的進出浴廁都是身體的負擔,安全問題更讓兒子們常捏冷汗,深怕一個閃失不小心跌倒事情就大條了。 在與我們討論時,能夠感受到兒子們對媽媽滿滿的愛護,結合長照居家無障礙改善補助的申請,建議進行如下的居家改造:
住家改造土水工程難免,施工過程的品質也是我們在意的。使用防塵袋減少施工過程煙塵的髒害。 資深師傅憑藉專業經驗,施工蘊含為需要照護的長輩提供親切的環境。 洗石子斜坡道,銜接高低差,同時有著防滑的效果,是最常施作的改造工程。 扶手的安裝,常需要克服一些現實環境障礙,本例中的洗臉台與馬桶的鄰近,需要改變支撐腳的客製;樓梯所形成的斜度牆壁,也會改變安裝扶手的位置;行走於固定式坡道所需要的支撐,利用活動扶手可垂直收起,不使用時可減少占用空間。 為了愛護媽媽改造的浴廁,是滿滿兒子們的孝心,讓媽媽有自己安全、隱私、尊嚴的生活方式。也是我們為有需求的長輩所盡的一份心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