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部地區很多透天厝,長輩原本生活範圍一至三樓,當身體出狀況但還沒到躺床長期照顧時,這時長輩多半還不會認輸就待在一樓接受照顧,一定還是會想爬上爬下,但這時爬樓梯變成一項負擔,家人更會擔心上下樓過程發生意外,造成不好的結果。這時改善樓梯的扶手扶持支撐,相對比使用電動升降椅或改電梯來的花費低。 透天厝的樓梯,正常都只有內側的扶手,對亞健康案主體況來說,只用單手扶內側樓梯扶手上下樓施力不夠穩,而要用雙手一直轉身扶內側樓梯扶手也不好出力,最理想情況是兩邊都有扶手,一手抓一邊最好出力,上下樓最穩妥。 如案主家的樓梯扶手,內側扶手為木扶手,但這種長條型的木扶手仍有缺點就是無法滿握,但是拆掉再改裝新的扶手花費更大更是大工程,所以就將就使用,本案針對無扶手的牆面改善,安裝連續扶手,提供雙手都可以扶持。
建築物無障礙環境是確保人民生活基本權利的重要保障,現行「建築法」下之「建築技術規則」建築設計施工篇第十章「無障礙建築物」專章為重要的條文規定,配合該專章訂定「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」將各設施進行細緻的規定,於民國97年訂定後,歷經97、101、103、108年等修正,都是為進行無障礙環境地推動,使無障礙設施設計成為社會認可的基礎環境設計需求,讓邁入高齡社會後的生活環境能夠更安全、安心、便利及友善。 本案例中的區公所符合建築法規內所定義「無障礙建築物」,民眾洽公來往頻繁,故推動無障礙環境責無旁貸,唯經費有限,所以逐年編列預算設置無障礙設施來改善現有環境,立意良善值得鼓勵。今年目標為設置「一至三樓無障礙樓梯扶手」,進一步加強無障礙環境改善。 目前公共建物內通常會要求設置無障礙樓梯與扶手,新建物如尚在建造階段,仍能修改施作;但舊建物的樓梯通常已建造固定,僅能於樓梯加裝扶手時盡量滿足無障礙設計規範。 本建物內的樓梯扶手目前僅有內側木扶手,唯形狀尺寸上不符規範,且無法滿足持續握持使用,而外側牆面上則無扶手,且樓梯終端地面亦無警示設施;目前樓梯踏面邊緣已於日前設置止滑條, 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內的樓梯扶手規範通則如下:
本案例於一至三樓兩側施工安裝樓梯扶手,中間為連續不中斷,兩端依規範設置牆面扶手,唯配合樓梯原設計,盡量滿足無障礙設計規範,終端警示措施採用止滑貼片設計。 為推動無障礙環境,於民眾進出的哺乳室有一13cm的高低差,輔以設置活動斜坡板彌平高低差。並增加無障礙設施的引導標誌,提供行動不便者的說明指引資訊。
室內常見高低差為浴廁,通常是因為門檻+浴室地面,因地面下埋設管路故通常內地面比外地面高,當剔除門檻或進低門檻後,內外地面仍有高低差,處理高低差的方法不外乎固定式與非固定式。非固定式通常鋪設活動式斜坡板,而固定式則以泥作詩作緩坡。泥作方式通常施作在不占空間或不阻礙通行處,好處可依照環境砌型鋪設不同材質,相對於活動斜坡板穩固。 案主有高血壓、失智症狀,原生活大可自理,但罹患腦中風住院治療,出院後仍影響行動能力,因腦中風造成左側偏癱,雖尚可以四角拐室內行走,但攀爬樓梯仍需家人協助。因案主仍希望保持於二樓臥室起居生活,案家擔心安全顧希望進行環境改善。 預計進行如下改善:
惕除門檻後,切劃出緩坡區域,以泥作完成抿石子坡道,高低差達11cm,故以1:6比例施作約60cm緩坡,並於周圍與兩側圓滑處理,相對於地磚鋪設坡道,抿石子具良好塑型及防滑效果,可以說泥作無所不作。 因原面盆尺寸較大,如直接安裝面盆扶手,距馬桶過近影響上下馬桶,故更換面盆為適當尺寸,加上面盆扶手提供支撐相對便利安全,一併安裝進出門扶手、馬桶扶手、通道扶手,及施作地面防滑。 考量案主會自行爬樓梯上下樓,故於樓梯處安裝牆壁樓梯扶手,原則是力求連續不中斷,進二樓處將推門式紗門改為橫式百頁拉門,地面再施作防滑貼條,這樣一來讓上下樓梯安全便利。
|
照護誌
使用高品質輔具,提升照護品質 月份
三月 2025
分類
全部
|